咨询热线:400-805-9018
60多年前, 美国是如何获得第一头大熊猫的?

美国“智谋者”网站8月发表文章讲述了美国是如何得到第一头大熊猫的。具体摘要如下:


露丝·哈克尼斯在帐篷里坐下,开始回忆那个让她远离曼哈顿的舒适生活、跨越大半个地球的使命。那是在1936年10月,她用笨重的打字机给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倾诉了她的希望、担忧和决心:“我不知道能否在人力所及范围里得到一头大熊猫,但我觉得如果有可能,我会尽力。”


露丝·哈克尼斯完全可以过着一手端着鸡尾酒杯、一手夹着香烟的生活,这远比拿着手枪或者指南针来得舒服。然而这位来自曼哈顿上流社会的女士,却选择了生活在中国四川省白雪皑皑的高山下,在竹林边的帐篷里。她想获得一头大熊猫,一种当时十分罕见的动物。她在信中写道,“可能见过大熊猫的白人不超过三人”。更重要的是,哈克尼斯想把一头活生生的大熊猫带回美国。


《追寻大熊猫》一书描述了此次冒险远征活动,作者迈克尔·基弗说:“当时恰逢那种‘开启一次大冒险、看到什么就射杀什么’的风气开始转变的时候。”他指出,直到20世纪30年代,任何未知或神秘生物只要被发现,几乎都会倒在冒险家的枪口下。


露丝·哈克尼斯不是冒险家。她把这个角色让给了自己的丈夫比尔,一位有着超凡魅力的富人,也是“首批崇尚‘把猎物活着带回来’的猎手之一”。但她的确沾染上了一些比尔的冒险狂热,因此当比尔34岁那年在一次追寻大熊猫的远征中突然死在上海时,她宣布自己继承的不只是丈夫的财富。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还“继承了一次远征活动”。


同年,这位曾说过如果能打到车她连一个街区的距离也不愿步行的36岁的女士,每天都要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即使这样她的生活也没有将就。


在其中一封给好友的信中,她写道:“尽管我们尽量减少行李,但还是有一大队人马。”她有16名挑夫,六大包行李,一名厨师,还有美籍华裔向导昆廷·杨。


哈克尼斯发现,杨不仅仅是能带她找到珍贵大熊猫的向导。两人在此次远征途中坠入爱河,尽管有些地方显示他们不完全属于同一类人。基弗说:“昆廷觉得她有点奇怪。”他指的是哈克尼斯经常戴一种头巾,看上去有些古怪。他补充说:“她喝酒,有一阵子还抽鸦片,这些习惯让他很吃惊。”


但是整个团队合作很好,尽管一位30多岁的曼哈顿女士夹杂在一群中国猎人当中行走的情景显得有些不协调。在写给朋友的另一封信中,哈克尼斯说:“我得到那些人的接纳,他们对我的评头论足,可能比某位女性在从纽约到费城的火车上一直待在吸烟车厢时受到的议论更少。”


在11月初,他们终于看到这种行踪难以捉摸的动物:一头大熊猫幼崽,孤零零地呆在一个树洞里。他们给它取名叫“苏琳”。


她在抵达美国海岸时,迎接的人群爆发出欢呼声。


基弗说:“那情景就像露丝·哈克尼斯带回一头独角兽一样。”他说哈克尼斯在回国后几乎整整一个月都占据着媒体头条的位置。


回到美国,哈克尼斯四处为大熊猫寻找安身之所,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苏琳带在身边。当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说:“在比尔特莫尔饭店,这位冒险者紧紧裹着一件水獭皮大衣,房间窗户大开,让室内温度保持在大熊猫栖息地的温度。”


最后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以近9000美元的价格从哈克尼斯手里买下苏琳,当时那是很大一笔钱。但对哈克尼斯而言,这笔钱是未来冒险活动的资金,而动物园很快能收回自己的投资。在买下大熊猫后,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接待的参观人数创下纪录,仅一天时间就吸引了5万人。


基弗说:“当时这是一种神话般的动物。所有名人都来这家动物园看过它。”他说这家动物园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今天,大熊猫成为“魅力十足的大型珍稀动物”的代表,它的形象等同于动物保护和濒危动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今世界自然基金会)在1961年考虑会标时,“创始人知道,需要一种能克服所有语言障碍的、识别度高的醒目标志”。大熊猫显然是最佳选择。


哈克尼斯把苏琳带到美国是一个开头,一年后另一头名叫“美美”的大熊猫也被带到美国。


哈克尼斯大大改变了西方对观察和获取异国珍稀动物种类的观念。她于1947年去世,年仅46岁。


更多内容欢迎添加“加凯小助手”微信

jiakaiyimin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添加上方微信号